Rush Poppers 历史考 | Historical Timeline of Inhaling Nitrites

有着华丽醒目的包装,稍显刺鼻但引人愉悦的Rush Poppers,不用分说自然与派对文化无法分开。而作为上世纪LGBT亚文化的重要一环,也是现代同志生活中或不可少的助兴剂,Rush Poppers为同志文化的兴起提供了恰到好处的催化剂。瞬时催情、易得易用、无成瘾性、较低的物理和精神损害、使得Rush Poppers一度在那个年代广泛流行。文章主要以在美利坚的Rush Poppers的发展来整理其的历史时间线。

19世纪:Poppers的合成与医用

19世纪是有机化学新生的时代,1806年Jons Jakob Berzelius提出有机化学的概念,1825年,Friedrich Wohler首次人工合成了尿素,打破了无机物与有机物的界限。自此合成研究开始发展,越来越多的有机物及其衍生物在实验室中被合成出来,Poppers的主要成分的亚硝酸异戊酯便是其中之一。在1844年,法国药剂师Antoine-Jérôme Balard合成了该化学物质,打开了亚硝酸盐研究的大门。

Antoine-Jérôme Balard est un pharmacien français.

在1857年,苏格兰医生Thomas Lauder Brunton首次将亚硝酸异戊酯用于缓解胸痛或心绞痛。Sir Brunton认为亚硝酸异戊酯可以通过扩张患者的冠状动脉,改善心脏的血液流动而减轻心绞痛。这也是首次医用亚硝酸盐的实例,也打开了亚硝酸盐的潘多拉魔盒。

Sir Thomas Lauder Brunton was a Scottish physician who is most-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amyl nitrite to treat angina pectoris.

在当时,亚硝酸异戊酯常被封装在小的玻璃安瓿中,在打开后有爆破“砰砰(popped)”的声音,故其在俚语中的别名为“Popper”。究其原因,是由于亚硝酸酯类化合物的沸点低,容易挥发,见光还容易分解,打开易碎的安瓿瓶时自然会有声音出现。

自然地,这不是玻璃安瓿,只是Poppers医用时的一种吸入装置

1859年,在欧洲,医生们逐渐发现亚硝酸异戊酯对人体是有一定影响的,比如颈周皮肤发红。而在1867年,医生们发现亚硝酸异戊酯有血管舒张作用,继而可引起平滑肌舒张,这对心绞痛和心绞痛患者是有益的。而直到1959年的100多年的时间里,Poppers的医用并未出现不良反应的病历,所以也被医疗界人士推动了其作为药物的合法化。

20世纪60年代:Poppers的黄金期

进入到20世纪中期,Poppers作为一种低副作用的心血管药物逐渐被接受。在1960年,经FDA批准,亚硝酸异戊酯成为一种非处方药。这表明公众可以更加方便合法地接触到Poppers。但随之而来的便是药物滥用。1961年,亚硝酸异戊酯娱乐性使用就被报道出来,FDA将Poppers重新提升为处方药级别。仅仅一年的时间,Poppers的管制级别便提高了不少,间接体现了其受欢迎指数。

1969年,第一款Poppers在洛杉矶开始销售,其内容物为亚硝酸异丁酯。Pac West Distributing(PWD)公司的第一个商标名为“Locker Room”。该产品以不同于医用制剂的流行封装受到大众欢迎,并在平面广告的宣传下强化了其在同志群体中的定位。Joe Miller本身即为一名同志,自然会了解同志群体的需求。PWD公司尤其精明的一点在于,他们把相同的内容物封装在不同的包装中,并给他们以非常明确的定位,比如Bolt、Quicksilver、Hardware面向对象就仅为皮革爱好者。

PWD公司老板Joseph Miller (人称Joe Miller),逝于2010年
Quicksliver和Hardware的平面广告,但其实他们的内容物并无太大区别

但在第一款Poppers上市的同年,亚硝酸异戊酯的原始合成配方被禁,这意味着除科研用外,不得以商品形式出售。而其他烷基硝酸盐则在1988年的《反毒品滥用法》中被禁用。所以PWD公司选用了亚硝酸环己酯/环乙烷亚硝酸盐作为了其Rush Poppers的主要成分,其配方被沿用至今。

1975-1983:Poppers的争议期

尽管Poppers自商品化以来受到的非议从未停止过,但这也不影响其的受欢迎程度。根据1977年《The Wall Street Journal》和《Time Magazine》的调查,将Poppers作为娱乐性药物使用的成交量可达每年5000万美元。

不过随着对亚硝酸盐吸入剂的研究逐渐深入,其对人体和社会的不良影响也将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1979年,一篇有关于烷基亚硝酸盐作为娱乐性药物的对人体的使用和影响的研究出现在公众面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80年,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The Consumer Product Safety Commission)就开展了关于Poppers安全性的辩论。1981年,旧金山LGBT权益运动家Hank Wilson质疑了Poppers的安全性,为此还成立了Poppers监管委员会,并宣传其危险性。

Hank Wilson was a longtime San Francisco LGBT rights activist and long term AIDS activist and survivor.

随后,在1982年国会表示没有充足理由证实Poppers是一种娱乐性药物,从而无法阻止其使用。在1983年,PWD公司的老板Joe Miller在他1983年写给《The Advocate》的信中吹嘘道,他是“同性恋媒体中最大的广告商”。这也是Poppers争议所在,但在这之后的一连串研究、宣传工作则彻底将Poppers打入被封禁的名单。

  • 1983年,两项经发表的研究显示在艾滋病患者中,Poppers与卡氏肉瘤(Karposi’s sarcoma)的发病有关。
  • 1984年,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表示,亚硝酸盐滥用不会产生需要医疗急救的紧急情况。
  • 1984年《时代周刊(Time Magazine)》封面文章探讨了亚硝酸盐滥用与艾滋病的关系。
  • 1985年,国立犹太免疫和呼吸疾病中心(National Jewish Center for Immunology and Respiratory Diseases)声称发现了亚硝酸盐的使用和感染艾滋病毒的风险之间的联系。

在20世纪80年代,正是艾滋病危机早期(可参见BBC电视电影《The Normal Heart》)。在研究不充分的情况下,当时大众对于同志群体和未知疾病的疏离与恐惧都成为了Poppers受到抗拒和抨击的原因。虽然“Poppers可促成卡波西肉瘤的产生”的假说日后被推翻,但在当时其影响非常之大。

1985-1990 Poppers的冰封期

为了控制艾滋病的发病率,各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相继出台了对于Poppers商品、药品的管控措施,大众也敬而远之。虽然我们现在知道艾滋病的传播与Poppers的使用并无直接关系,但各项数据都表明使用Poppers的人群会更易感染HIV病毒。这样的研究结果也使得PWD公司一蹶不振。

Poppers 受到管制后的宣传画 Nov. 19. 1985
  • 1985年,纽约禁止销售Poppers药品。
  • 1986年,Hank Wilson出版了《Death Rush: Poppers and AIDS (New York: Pagan Press, 1986)》。
  • 1987年,《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了“艾滋病与使用亚硝酸盐相关性研究”的报告,但其结论并未能支持先前关于卡氏肉瘤(Karposi’s sarcoma)的研究。
  • 1988年,《消费品安全法(Consumer Product Safety Act)》第8条规定,禁止生产销售、销售或进口各种形式的“丁基亚硝酸盐”。同年,在《反毒品滥用法(Anti-Drug Abuse Act)》中,所有的烷基亚硝酸盐都被禁用,并于1990年生效;
  • 1990年,国会通过法律修正案,“以达到兴奋或物理效果的,用于吸入的挥发性亚硝酸烷基盐或以其他方式进入人体的挥发的亚硝酸烷基盐”被禁止生产、使用。
  • 1990年,《人权法案》第4774号决议驳回了挥发性亚硝酸盐的审批复议。
  • 1991年,联邦法律认为出售娱乐性的亚硝酸盐吸入剂是非法的。

虽然“挥发性亚硝酸烷基盐吸入剂”被认定为非法,但其实除了亚硝基异戊酯,含有其他亚硝酸盐的商品依然是可以在零售店买到的。PWD公司依然在生产Poppers的系列产品,只不过避开监管使用其他亚硝酸盐,如亚硝酸环己酯、亚硝酸丁酯等。不过由于在不同国家关于Poppers的限定成分有所差异,故PWD及其他公司生产了各种适用于当地法律的Poppers。

产品相关

记忆中曾被肛的味道?屁屁有异味,让肛门科外科医师为你解惑

2020-9-16 14:42:40

产品相关

Rush Poppers在主要国家地区的法律及规定

2020-9-19 21:26:55

搜索